English

要继续抓紧抓好粮食生产

1998-05-15 来源: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丁声俊(国家内贸局研究员) 主持人:孙明泉(本刊 我有话说

孙:众所周知,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粮食市场始终处于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中心地位。朱基总理日前在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在强调改革粮食流通体制事关大局务求必胜的同时,也要求各地要继续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力争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多年来,中央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粮改和粮食政策,连续多年取得了好的粮食市场形势。即便如此,中央对粮食生产依然没有放松。

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粮食稳,市场稳;粮食定,天下定。目前,全国粮食市场呈现建国以来少有的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创造了重要条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增加了农民收入,抑制了市场粮价下跌,为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做出了关键性贡献;确保储粮安全,加快北粮南运,为推进粮食大流通和地区粮食总量平衡发挥了重大作用;粮食多种经营蓬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开拓新门路,兴办起一系列新型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储备超量、仓容不足的条件下,国有粮食部门以大局为重,承受巨大压力,在粮食收购、销售和储存等方面都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这一年,是我国粮食收购任务最重、收购数量最多的一年,累计收购贸易粮2000多亿斤,同比增加192亿多斤,其中按保护价收购粮食近980亿斤。这一年,也是我国粮食储运任务最重、库存量最大的一年。这一年,还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步伐、加大力度的一年,像试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组、改制、联合、兼并和组建企业集团等,许多大中城市发展连锁经营,已达5000多家,还结合连锁经营,兴办“主食厨房”,促进居民家务劳动社会化。正是由于我国粮食充裕,市场稳定,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所以尽管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浪迭起,而我国经济形势却一直保持良好状态。这其中,稳定的粮食市场作用巨大,功不可没。

孙:你的一席谈令人信服,我国的粮食市场的确是“风景这边独好”,体现了十多年粮改带来粮食产销格局、流通体制和市场结构的巨大转变。这些表明,我国粮食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现在是不是需要深入认识粮食领域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呢?

丁:是的。我们只有从认识全国粮食领域的新特点入手,才能作出正确的新决策。目前,我国粮食经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粮食产销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的新格局。南方10几个省、区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和地位下降;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及黄淮海地区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全国商品粮的主要来源。二是粮食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出现了结构性的粮食买方市场,粮食收购、库存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是粮食流通由传统计划型高垄断经营转变为“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即在坚持国有粮食部门主渠道的同时,发展“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粮食流通体制。四是粮食消费由温饱型转为小康型,居民食物由粗粮变细粮,追求方便、卫生、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和名牌食品。五是粮食调控方式由行政为主转变为由经济、法规和行政并用,特别是切实加强了粮食宏观调控手段,建立起国家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六是粮食资源开发利用由单一粗加工转变为综合化深加工,科技附加值大有提高。七是粮食市场由国内单一封闭市场,转变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逐步衔接的大市场体系。上述一系列重大转变,既是粮食和农村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又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孙:这些新特点体现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市场机制的建立,及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然而,客观而冷静地分析,我国粮食流通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丁:分析新情况、正视新矛盾和新问题很重要,也很必要。诚如朱基总理在这次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现行粮食流通体制仍然没有摆脱“大锅饭”的模式,国有粮食企业管理落后,政企不分,人员膨胀,成本上升;同时又严重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导致经营亏损和财务挂帐剧增,超出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这些都说明,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关系不清,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影响经济发展全局;不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就难以扭转亏损,不能担当粮食流通主渠道的重任;不改革,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将影响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

另一个突出的新问题是粮食质量和粮食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矛盾。目前,我国整个农产品合格率只有76%上下,粮食品质差,优种少。以三大粮食品种为例,小麦几乎全部是软小麦,市场需求的硬质小麦几乎没有。玉米多是大路品种,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低。特别是杂交稻、早籼稻增产量大,但口感差,陈稻压库推销不出去,新稻入库又增加压力。目前,杂交稻和早籼稻滞销压库全部集中在国有粮食部门,占压仓容,占压资金,增付利息,增加成本,增加亏损。这是我国粮食产销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孙: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新旧体制交替和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难免的。重要的是通过深化粮改,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解决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产生的新问题。可以说,这具有跨世纪的意义。

丁:是的,解决粮食领域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具有很大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今年部署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措施中央已有明文,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各地要根据《决定》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贯彻实施的办法。各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各地要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同努力做好当前粮食工作结合起来。要坚决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有粮食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购销价格政策,不得进行“逆向操作”。全国要立即统一行动,严格实行粮食顺价销售,不准降价亏本销售,防止发生新的亏损挂帐。要加强对农村收购市场的严格管理,确保今年夏粮、早稻和秋粮收购工作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动力,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对国有粮食企业加快改革步伐,进行战略重组,整体搞活粮企。要实事求是,抓大放小,区别企业类型,分别采取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创建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有粮食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控制力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中型粮库和主产区的粮库,及其他大型企业要在保持国有性质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对粮食零售企业要进行连锁经营改革和发展配送中心,在大中城市实施“主食厨房工程”,提高现代化水平;对粮油、饲料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推进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并从实际出发实行代理制或租赁制,组建一批大型粮油、饲料企业集团,对农村基层粮食企业要扩大经营服务领域,发展“两代一换”,逐步成为农村综合经营服务机构,开创“粮管所+农户”的粮食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再次,要以“本业为主、多种经营”为途径,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探索“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经营形式。粮食与农民、农业和农村有着天然联系,应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逐步实现自身经营产业化。可供选择的模式有: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劳动辐射模式;加工转化、系列开发、延伸增值模式;科技先导、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模式;集约经营、连锁经营、网络经营模式;农户承包、中介组织、连通市场模式等。在上述各种模式中,一个共同特点是建立“一条龙”的组织经营形式,主要有:基地、市场、贸易“一条龙”;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科技、加工、贸易“一条龙”;配送、连锁、便民“一条龙”。国有粮食企业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龙型经济”,开拓农村市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必将开辟广阔天地。

孙: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就会使许多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提高粮食质量和改善粮食品种结构仿佛还未被重视。在粮食供不应求的年代,主要矛盾是满足数量的需求;在人民食物结构改善和粮食出现结构性买方市场条件下,改善粮食品质和品种结构已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丁:不言而喻,提高粮食品质和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具有极大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要转变观念。不管是粮食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都要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必须变“以产定销”为“以销促产”,即树立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观念。在方针上,粮食生产要“数量和质量并重”,在稳定增加粮食总产的同时,大力提高粮食质量和改善品种结构,还要采用现代粮食保管和加工技术,提高加工成品质量。在政策上要普遍运用优质优价的价格杠杆。在具体操作上,要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培育高产、抗害、营养高、适口性强的优良品种,逐步使粮食品种结构适应市场和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这是变国有粮食部门被动为主动的根本措施,也是一项把粮食产销推向新水平的跨世纪的、必须完成的大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